自古就有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一说。
尤其在压力大、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喝酒、暴饮暴食、爱吃冰冷、腌制食物、久坐少动、焦虑紧张……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让胃不堪重负,变得脆弱,甚至引发不同程度的疾病。今天我跟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健脾胃为先,调养出好身体!
肠、胃、脾之间的关系
在中医看来,脾胃是一对好搭档。中医讲究整体观念,讲脾不离胃,讲胃不离脾,常脾胃并称。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,就生理和病理而言,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胃、脾、大肠、小肠、肝胆等整个消化系统,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。《黄帝内经》载“大肠小肠皆属于胃”。
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脏腑、组织、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,而是相互有关联的,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。它们以经络为通道,在各脏腑组织之间,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,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,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。
同样,胃与小肠、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,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。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,进一步消化、泌别清浊,清者即精微物质,上输于脾,经脾转输于全身,以起营养作用,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。浊者,为食物的糟粕,下达于大肠,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,再由肛门排出体外。
举个例子,当胃内有实热,消灼津液,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,大便秘结不通;而大肠燥结,便闭不通,就会影响胃的和降,出现恶心呕吐、食少等症。
脾胃是健康的根
我们总说一个人生病了,先给他调调脾胃。为什么要先调脾胃呢?
脾胃是健康的「根」,若脾胃功能不强,就会引发很多疾病。可以说,脾胃强身体才强壮,脾胃弱身体就虚弱。
脾为后天之本、气血生化之源。
中医认为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人出生后,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。先天不足的,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,同样可以延年益寿;先天非常好,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,久之就会多病减寿。
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大肠、小肠皆属于胃”,胃与肠相连,都属于六腑,六腑的“通”是很重要的功能,如果不通畅,六腑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,生病因此产生;此外六腑都表现为“降”的性质,都要往下走,不往下走功能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。大肠、小肠属于胃的意思不外三者功能相似,相互配合消化食物,但是胃这个概念在中医里面不仅仅是结构的“胃”,更重要的功能的“胃”,后天之本,“有一分胃气,便有一分生机”,可见胃的功能正常对于人的重要性。
脾胃虚弱,补再多也难以吸收,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!
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,那么,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,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,自然就会出现「枯萎」,就会百病丛生。调理脾胃,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。
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,什么鸡鸭鱼肉、海参燕窝,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?脾胃是气血的来源,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。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,明白了这一点,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。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,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,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:调养脾胃,好好吃饭!
前两天一位朋友找上我,说这两年肠胃一直不好,大便长期不成形,吃点寒凉的就拉肚子,一吃点进补的就上火,我听他的声音还略带点咳嗽和痰,看了一下舌苔,薄白,齿痕严重,典型的脾胃虚寒,虚不受补症状,象这种症状的人群特别多。
令人遗憾的是,不少现代人都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。比如:常喝冷饮、吃生的蔬菜,寒气很容易进入体内,伤及脾胃;而饥一顿饱一顿,饮食不节制,对脾胃伤害也很大;此外,我们常说“忧伤脾”,发脾气、生闷气,都会损害脾的健康。在临床中为脾胃病相当于西医里的急性胃炎、慢性胃炎、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肠炎、肝胆病等消化系统问题。
脾胃有四怕:一怕生,二怕冷,三怕撑,四怕生气。
生冷的食物,如各种冷饮、生的蔬菜水果等,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,最容易伤及脾胃。此外,脾胃最怕撑,饥一顿,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。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,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(过劳忧思)。肝与脾胃互相影响。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。
肝不郁,则脾不虚。
大家都知道「茶饭不思」「气饱了」,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。生气动怒忧思郁结,都会导致肝气不疏,横逆克脾胃,导致腹胀气滞,胃脘不适诸多病症。要让脾健康,就要养肝柔肝,顺畅肝的气机,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,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。因此,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永远不要发怒,尽量减少发脾气,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脾胃生病的原因
为什么现代人动不动就生病?脾胃气弱则阳气虚,阳气虚则百病来侵!
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,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。《黄帝内经》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:平人之常气禀于胃,胃者平人之常气也,人无胃气者曰逆,逆者死!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,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。
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,那就叫做“逆”,逆就是会死亡!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,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,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。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!
治疗方法:调理脾胃 扶正护阳
我们从根本上调理脾胃之气,提升阳气,从而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、抗病能力以及病后的自我修复能力。
《金匮要略》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我们人体的阳气,而扶正之中,又贵在于脾肾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肾是先天之本,脾胃是后天之本。脾肾一虚,阳气则虚,邪气则盛。因此扶助阳气贵在温补脾肾。相对来说,中医很多专家更主张补脾胃,认为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的关键。
《景岳全书》中说:“土气(脾气)为万物之源,胃气为养生之王,胃强则强,胃弱则弱,有胃则生,无胃则死,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。”通过调理脾胃,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,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,可以防止衰老。